为拓宽法学院学子国际视野,明晰国际组织职业发展路径,9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特邀郝万媛女士开展国际组织工作主题分享会。讲座由法学院丁相顺教授主持。
郝万媛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多元的职业经历。她在201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学位,2018年获瑞士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和发展学院及日内瓦大学合办的国际法项目法律硕士学位。在职业选择上,她曾任职于联合国人口基金黎巴嫩办公室,专注残障人士社会保护,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从事国际人权法与妇女权益研究,也在国内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积累一线经验。目前,她即将赴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埃塞俄比亚办公室,负责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事务。
分享会伊始,郝万媛结合自身经历,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享。她主要介绍了自己职业选择的契机、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条件和要求、人脉建设和职场关系维护、找工作和职场交往的误区以及走国际组织道路应该具备的心理准备。谈及选择国际组织工作的初衷,她表示,国际组织在推动跨国经验分享和知识流动,为全球性议题提供解决方案,赋能于弱势群体,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等方面至关重要,这份“推动改变”的价值感成为了她坚定选择这条职业发展道路的理由。她指出,国际组织工作的要求一般在官网的具体职位里可以找到,而职场关系和人脉就需要自己留意学习和积极沟通,同时在找工作时候避免眼高手低只盯着最好的职位、待遇和地点。目前国际组织中的中国人占比不多,希望更多同学能加入到这一行列,无论是对于促进世界友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实现个人理想都有重要意义。
在描述国际机构工作状态时,她提到,这里有多元文化碰撞的活力,也有应对复杂任务的挑战,在这里工作除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沟通与应变能力。她也指出,北外多元的文化氛围和国际组织的工作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北外法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也要扎实掌握外语技能,掌握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她鼓励北外的同学们要珍惜这样的学习环境,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和留学生互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同时了解如何和外国友人相处。

在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围绕法律和语言专业学生在国际组织中的就业方向,如何获得国际组织的实习等问题积极提问。郝万媛鼓励大家在利用自己优势的同时,勇于打破学科限制,有兴趣就大胆尝试,多咨询前辈和同行,积极争取机会。她也表明,在国际组织工作很有挑战性,并不一定会一帆风顺,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问题的自信。

此次分享会不仅为同学们揭开了国际组织工作的面纱,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实用职业建议。丁相顺教授在总结时表示,郝万媛女士的分享为同学们清晰勾勒了国际组织职业路径,极具启发意义。他进一步寄语北外法学学子,既要深耕法律专业知识筑牢根基,也要打磨外语技能强化优势,主动培养国际视野,为未来投身涉外法治领域、服务国家对外发展大局做好准备。未来,北外法学院将持续依托国际化资源,邀请更多行业精英,为学子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助力国家涉外法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