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在国内大厦1号楼703成功举办“民法典背景下的家庭财富传承规划与工具选择”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瀚律师担任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丁相顺教授担任与谈人,法学院武宜萱老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互动热烈,张瀚律师以其深厚的实务经验与法律洞察,为听众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务交融、案例与法规并重的财富传承“法律实务课”。

讲座伊始,张瀚律师聚焦《民法典》对财富传承体系的系统性重构。他指出,《民法典》整合了原《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九部法律,确立了“重视家庭文明建设”“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保障民事主体私有财产权”“充分尊重意思自治”几个基本原则,为财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结合真实案例,张律师生动解读了《民法典》中的居住权制度、遗嘱信托、遗产管理人等要点。从“上海八旬老人将房产赠与水果摊主”的意定监护公证和遗赠扶养协议公证实践,到“王先生设立居住权实现以房养老”的典型安排,张律师层层剖析,揭示新制度如何化解传统传承中的赡养、继承、财产处置等现实难题。
在系统解析财富传承工具时,张瀚律师对比了遗嘱、保险和信托三大工具的优劣与应用场景。他分析道,遗嘱虽设立简便、修改便利却易生内容、形式、立遗嘱人资格争议;保险具备杠杆、债务隔离和信息保密的功能,但在财产类型和分配灵活性上有所局限;而家族信托则凭借其风险隔离、资产稳定、隐私保护、家风建设乃至慈善安排等八大核心功能,成为应对复杂风险较为理想的工具。
为了加深理解,张律师重点拆解了家族信托的多种业务模式与实践案例。他从官方对家族信托的界定出发,详细说明了股权家族信托中SPV的结构设计与功能,分析了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进展。此外,他还探讨了艺术品等特殊动产信托的常见架构、为美籍受益人设计的外国人设信托的税务考量,并拓展分析了离岸信托的演变与不同受托人类型的利弊。
此外,张律师还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客户需求场景,如将继承的理财产品进行合理的遗产规划、特殊人群照顾、以及构建整合法律服务的“信托+养老”模式,全方位展示了家族信托在实现精准、安全、有温度的财富传承中的强大应用潜力。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财富传承工具选择、家族信托设立门槛等核心问题踊跃提问。张瀚律师结合实务经验逐一回应,丁相顺院长补充解读关键法律要点,针对性的解答为同学们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思考,有问有答,教学相长,现场在热烈的思辨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是法学院与实习实践基地签约单位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的一次有益交流。活动不仅拓宽了同学们对《民法典》在财富管理领域应用的认知视野,更有效衔接了课堂理论与法律实务,为法学院学子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启发。未来,法学院将继续加强与实务界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理论学习与法律实务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国际化法治人才、服务社会法治建设持续贡献力量。